绿建小筑周报 | 第二十七期
亲爱的绿建小伙伴们:
本周没有论文分享,但我们带来了一个比论文更令人兴奋的重磅更新!最近,绿建社区里的许多同学都在热烈讨论如何获取和生成未来气候数据,我们深知“Future Weather Generator”这款强大工具的本地部署(尤其是Java环境和命令行操作)对于许多非技术背景的朋友来说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为了帮助大家跨越这道技术鸿沟,更便捷地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研究,绿建小筑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将这款工具搬到了云端!现在,我们无比激动地向大家宣布——Future Weather Generator 网页版正式上线!🥳
🚀 Future Weather Generator 网页版正式发布
对于每一位投身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和研究者来说,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对建筑性能的影响,无疑是设计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的一环。
功能强大的“Future Weather Generator”工具虽然广为人知,但它复杂的本地Java环境部署和命令行操作,确实劝退了不少朋友。我们坚信,这道无形的“技术门槛”,不应该成为我们探索未来设计的阻碍。
现在,这个难题终于成为了历史!我们基于ADAI(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工业空气动力学发展协会)出色的开源核心,将它的完整功能搬到了云端。从此,你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轻松搞定未来天气数据的生成和分析,无需任何本地安装和配置!
我们为这个工具的部署写了一篇介绍文档:[长期更新]Future Weather Generator 网页版 ,您可以在这里了解这个云端工具的信息。
🤔 为什么要用网页版?—— 为便捷与高效而生!
我们开发网页版的初衷非常简单:打破技术壁垒,让强大的气候分析工具普惠每一位需要它的人。
真正的“零门槛”:再也不用头疼Java安装和环境变量配置了,跟黑漆漆的命令行窗口说拜拜!只要有网、有浏览器,你就能随时随地开展工作。
直观友好的界面:我们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复杂的未来天气文件生成,现在简化为“上传-选择-生成”三步曲,一切都如此简单。
解放你的电脑:所有的复杂计算都交由我们的云端服务器处理。这意味着你的电脑可以继续流畅地进行其他工作,再也不用担心被庞大的计算任务卡住。
进度实时反馈:任务提交后,再也不用焦急地“盲等”。系统会提供清晰的实时进度显示,任务完成后会自动触发下载,体验无比丝滑。
🛠️ 核心功能一览:好用,而且更强大!
网页版不仅完美复刻了原版工具的所有核心功能,我们还通过优化的界面让整个工作流程变得更加流畅易用。
1️⃣ 一键生成未来天气 (Generate Future Weather)
这是工具的核心。你只需上传一个标准的EPW气象文件,然后就能轻松选择:
23个CMIP6全球气候模型:全面覆盖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采用的主流模型。你可以选择单个模型进行快速分析,也可以选择多个模型生成更稳健的“模型集合(Ensemble)”结果。
多种排放情景(SSPs):从可持续发展的SSP1-2.6到化石燃料驱动的SSP5-8.5,覆盖所有未来可能性。
两个未来时间段:评估建筑在中期(2050年)和远期(2080年)的性能表现。
最后生成的不仅仅是一个EPW文件,而是一整套包含统计摘要、对比数据和日志的完整分析报告,内容超详细!
2️⃣ 直观比较EPW文件 (Compare EPW Files)
2050年的气候和现在到底有什么不同?高排放与低排放情景下的差异有多大?这个功能可以让你上传两个EPW文件,系统会立刻生成一份详尽的对比报告,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干球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关键气象变量的变化。
3️⃣ 模拟城市热岛效应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城市化进程是影响局地气候的另一关键因素。通过这个功能,你可以轻松模拟EPW文件所在地的城市环境变化。比如,评估一个郊区地块(LCZ 6)在未来规划为高密度城区(LCZ 2)后,其局部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 谁会爱上它?
无论你是建筑师、能源分析师、学术研究者还是工程顾问,Future Weather Generator 网页版都将成为你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 从“知道”到“做到”:工具赋能设计的思考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和研究者无法回避的宏大命题。我们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如何将其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设计实践中具体、可操作的参数,从而真正“做到”气候适应性设计,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过去,技术门槛使得生成未来气候数据成为少数专家的“特权”。许多优秀的设计师,虽然有心将气候变化纳入考量,却常常因为工具的复杂性而望而却步。我们相信,一个好的工具,不应该增加使用者的负担,而应该像一座桥梁,连接起设计师的创意与科学的严谨。
这次将Future Weather Generator网页化,正是我们为搭建这座桥梁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移除技术障碍,让每一位绿建从业者都能轻松地将对未来的洞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当生成一份2050年的气候文件,像下载一首歌一样简单时,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建筑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变得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
这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的发布,更是我们对“知识普惠”和“技术赋能”理念的一次实践。我们坚信,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原始软件作者 Eugénio Rodrigues, David Carvalho, Marco S. Fernandes 及其所属研究机构 ADAI 和 CESAM 的杰出工作和无私的开源贡献!没有他们的基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感谢每一位关注和支持绿建小筑的朋友,你们的需求是我们创新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