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享]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nonlinear landscape-driven mechanisms of urban heat islands in a winter city: A case study of Harbin, China

📃 基本信息

[论文标题] 《寒冷城市城市热岛时空动态及非线性景观驱动机制:以中国哈尔滨为例》
[期刊信息]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5) | 作者: Qi An, Yu Dong, Wei Dong, Siyi Xiao

📌 一句话概括

该研究揭示了哈尔滨城市热岛(UHI)的时空动态和扩展类型,并利用RF-SHAP模型量化了景观变化对冬季城市UHI影响的非线性机制,为寒冷城市热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 深度总结

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季城市中城市热岛(UHI)效应的时空动态及其受气候、城市化和景观变化影响的机制。论文选取中国哈尔滨这一典型冬季城市作为案例,利用2002年至2023年的多时相遥感数据,构建了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以分析UHI的时空模式、量化其变化并分类其动态扩展类型。核心方法包括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与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 分析相结合,以揭示景观变化对UHI动态的非线性影响。

研究发现,哈尔滨白天的UHI范围在364至547平方公里之间波动,而夜间UHI则从2002年的369平方公里扩展到2020年的698平方公里,呈现出更强且更一致的扩张趋势。重叠UHI(稳定热岛区域)在白天和夜间都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城市核心区域热岛的持续性。值得关注的是,夜间UHI斑块常沿松花江和呼兰河等主要河流出现,且强UHI区域向郊区森林扩张,这与传统认知中的“冷岛”效应形成对比,暗示了水体和森林在冬季城市中热量再分配的独特作用。

在景观驱动机制方面,研究指出了景观变化的非线性阈值效应。例如,不透水表面比例超过20%和人口密度增加超过2500人/平方公里,显著加剧了白天的UHI扩张。相反,植被覆盖(EVI变化)的增加和小规模水体变化(±5%)与夜间地表温度(LST)的降低相关。RF模型在解释白天UHI动态方面表现更优(测试集R2=0.404-0.618),而夜间UHI由于热过程的复杂性,解释力相对较低(测试集R2=0.206-0.470),但RF模型均显著优于传统OLS回归模型,验证了其捕获非线性关系的适应性。SHAP分析进一步量化了人口变化、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植被指数变化和不透水表面变化在UHI形成和扩张中的主导作用,而森林和水体变化在收缩型UHI中作用更突出。

研究局限性在于未能纳入风速、云量、大气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素,以及高分辨率的3D城市特征(如建筑密度、街道峡谷几何形态)和人为热排放数据,特别是缺少冬季供暖系统运行数据。这些限制阻碍了对冬季城市SUHI形成物理机制的深入探究。此外,通过多年平均LST评估UHI可能削弱了夏季和冬季的季节性动态。

本速览仅作研究参考,不替代原文阅读。如需引用,请参考原论文。

🔍 要点追溯

  • 研究方法: 遥感(MODIS LST, EVI),景观指数分析(SHDI),随机森林(RF)模型,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可解释性分析
  • 适用范围: 典型冬季城市(以中国哈尔滨为例),高纬度寒冷气候区
  • 使用工具: Google Earth Engine (GEE), ArcGIS 10.7, Python (scikit-learn框架)
  • 数据来源: MOD11A1 V6.1 (LST), MOD13A1 V6.1 (EVI), CLCD (土地利用), LandScan Global products (人口数据)
  • 参考标准: 中国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 原文获取

点击查看